动物的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大亮点。成语则是由一些经典的、故事性的词语组成。成语中的动物代表的不仅是其身体的特征,还代表了某种人物性格或者某种事物的特征。今天我们预备的动物成语讲述一团和气的局面中隐藏了一个小小的“狼”,在团结和睦的表象下,其实是信任被损害所引起的猜疑与担心。
到底什么是隐藏的“狼”呢?其实这个“狼”就是比喻危险隐患,是以“狼”形象的动物从而在成语中有了“狼狈”、“狼吞虎咽”等象征不祥预兆的使用。
而今天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牛羊合养的场景中。羊和牛本就性格又温和,因为生活相伴相知,相互依赖,因此一直和睦相处。有一天,场主不在,一只小羊走出了牧场,回来时被大家疑心,甚至怀疑是否带回了敌人。场内就此陷入了一片猜疑和不相信的纷争中。场外的狼看到这个局面,赶紧趁机进出场内,将一只小牛活生生地咬伤了。从此之后,为了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在羊的肚子上打了个洞,让羊在出去和回来时都要经过“安检”,这个场面就成为了“杀鸡儆猴”的教训。
通过这个小小的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也需要像牧场主那样及时沟通去拉近彼此的距离,不断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和理解,减少或避免恶意的猜疑与误解,避免那些隐藏的“狼”伤害到真正需要保护的人或物。
揭秘五条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各有深意
中国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成语中更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生百态,形成了一种风俗。在动物这一领域中,同样的也有许多充满哲理的成语值得我们来探讨。
天真烂漫
“天真烂漫”,是形容一个人性格纯真、思想朴实、行为不伪的成语。出自曹禺的话剧《雷雨》。 成语来源是《晋书·谭子龙传》:“子龙少聪敏,作扬州刺史,朝廷以其年少为疑,因重以宣远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王桑充武装将军,敕令防之。子龙卑心尚气,不肯受屈,且与桑隔墙相望,取鸟置笼,自比使君执彘。桑被讥谏,知指己也,自以兵法得事,复取之置笼,又如子龙之辞。及朝廷觉其才略,始解之令。子龙自以天真烂漫,乃有是日。”这里的“天真烂漫”,形容子龙纯朴率真的性格。
如狼似虎
“如狼似虎”,与百兽之王狮子有关。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于此处形容人的凶悍和残忍,虽然现代有批评说此词对狼和虎不公平,但也不能否认这一词在汉语中令人印象深刻。
如鱼得水
“如鱼得水”,形容人感到痛快畅快地最自在、最舒适,意味着环境合适,地位得当,出自《战国策》。这样生动的例子生动地诠释了此成语的寓意。
东施效颦
“东施效颦”为形容丑陋的女人千方百计的打扮想要变得更美,结果越来越难看的成语。东施指的是战国时期传说中的美女,而颦是皱眉的意思。出自《吕氏春秋·必曰篇》。这个成语因东施本人长相实在美丽而广受人传,后来树立了此词的典故。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出自《淮南子·说林训》。这个成语其实不是形容蚂蚁多么可怕,而是出现弱点的地方即使似乎微不足道,却能引发严重后果的寓意。同样的也可以反映在我们的人生和工作中,防患于未然。
鸡鸣狗盗,狐假虎威:动物成语见证人性真相
鸡鸣狗盗,狐假虎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个动物成语,这两个成语形象地揭示了人性的真相。
鸡鸣狗盗是指小人行为,多出于私心,做小得过且过之事。狐假虎威则是指弱者在强者面前佯装强大,以图达到某种利益的目的。小人和弱者,或许我们都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不过这样的错误常常会导致不好的后果,因为人性的真相是不可掩盖的。
人类往往相信自己是自然界中的霸主,不过事实上,人类也只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角色罢了。人们以为自己的存在的主要意义是占领这个世界,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人类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和所有动物一起生活在这个星球上,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而忽略掉别人、排斥掉与自己不同的生物。
正视人性的真相,认识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發展的关系,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